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已经进入了深度治理的关键期和转折期,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烟气脱硝产生的氨逃逸问题、极细微可凝结颗粒物、白色烟羽中存在的可溶盐等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污染治理上,只有抓住关键问题,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协同治理力量,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精确打击,持续进攻,有效突破,才能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在雾霾尚未彻底消除之前,蓝天保卫战必将持续,为了能够在如此高压的环保政策下获得继续生存发展的机会,企业必将要迎接这一场发展的转型升级之战。
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想要在环境治理上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只有在发展规划上超前布局,在技术选型上弯道超车,尽*大努力去除掉所有形式主义的束缚,重点关注污染治理结果,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也才能*终实现打赢转型升级之战的目标。经过较长时间的走访与实践,我们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遵循自然法则,走绿色清洁化生产之路,立足企业自身条件构建绿色可循环的产品与环境治理体系
(一)确立可循环发展理念。可循环发展理念聚焦于生态环境问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平衡性,聚焦于生产物质和污染物质的循环再利用,以维持企业生产所用物质资源的平衡和反对环境污染为起点,以实现人与环境、企业与污染物质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终目标。企业可循环发展理念应以物质与资源的平衡与再利用为基础,并倡导污染物是一种资源的认知理念。这些认知理念具体包括:
1.污染物及环境治理副产物是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废弃物。人类的工业、商业活动*终都依赖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两种理论的相互作用。
2.能源的不当利用方式是污染的根源。企业要实现正常发展必须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变粗放式为精细化,变短流程为长流程,变单一产品为多元化产品,物尽其用,用之必尽,变废为宝。
3.倡导使用一体化协同污染物治理技术,通过协同治理将有害物质转变为有用物质,用于工业再生产,而不必浪费新的能源与资源去处理这些所谓的“废弃物”。
4.在不需根本改变企业目前生产状态和发展方式的前提下,采用解决企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通过技术手段将企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有序利用,发挥其物质本身的应有价值。
(二)构建绿色可循环的产品与环保体系。绿色可循环的产品体系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物质可实现循环或回收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产品体系。企业构建绿色可循环的产品体系与环保体系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大程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从环境保护中受益,在资源循环中获得更高生产效率、更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具有更好的竞争能力。
1.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的“3R”原则,达到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或零排放。
减量化原则(reduce)。针对前端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流量,以预防方式取代末端治理,避免产生废弃物,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生产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温、噪声、易燃易爆等;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
再利用原则(reuse)。针对中间环节,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长度,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再循环原则(recycle)。针对末端环节,通过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手段将污染物转化为有用的生产物质,减少*终处置物的处理数量。
2.坚持走清洁生产的道路。清洁生产的实质是从生产源头和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废弃物*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于污染物,要通过引进技术将其转化为生产资料,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废水、余热、蒸汽等物质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对于排放的烟气也要将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技术转化为有益的、可持续使用的新物质,用于企业生产环节或出售以获得经济效益。工业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就是要走绿色可循环的道路,立足企业自身条件构建绿色可循环的产品与环保体系,大力实行清洁化生产,通过推行清洁生产,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改进企业形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使企业在密集且严格的环保政策中实现转型升级,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建立科学的技术评价与遴选制度,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先进环境治理技术,实现各项污染物近零排放或零排放的企业绿色发展目标
选择治理效率*高、投资与运行成本*低的技术,是市场共同的决策原则,而各种资源有序、充分再循环利用则是这一原则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效率再高,成本再低,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新的伤害,即会发生二次污染问题。而要处理二次污染,可能投入的成本会是初始投资成本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而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应立足于整体规划、综合治理。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技术评价与遴选制度,从而保障企业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稳定性,避免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被动与损失的情况出现。
(一)如何实现技术选择的前瞻性?
1.把握住政策方向。在治理趋势上,研究国家和行业已下发的环保政策,关注我国当前环保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环保领域的成功经验,从国家环境治理方向上来寻找未来环境治理的趋势与路径。企业在环境治理上如果缺乏前瞻性,必然会疲于应付,处处被动。
2.紧密跟踪污染物发展的态势。在污染物种类上,不能只满足于眼前。比如钢铁行业烟气治理,目前只有二氧化硫、氮氮化物与粉尘这三项排放标准指标,但未来重金属氟、汞与二噁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肯定会被列入排放控制指标。应在选择治理技术时将这些指标考虑进去,从而避免出现“标准改,设备拆”的被动情况。
3.要超前设定排放控制指标。在排放指标上,不能只立足于现在的标准。在钢铁烧结机烟气治理上,我们要看到目前超低排放标准的前提是16%的折氧基准。如果按照火电6%的基数来折算,以二氧化硫为例,35mg/Nm3的排放标准就变成5mg/Nm3。如果“2+26”城市的大气质量不能在五年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国家会在钢铁冶金行业进一步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尘的排放标准均提高到5mg/Nm3。我们在选择烟气治理技术时,如果现在就立足于更严格的标准,就可以使企业在未来避免一次大的损失,使企业在未来避免受“再次折腾的苦”。
4.确立绿色可循环的发展观念。在发展理念上,培养企业绿色可循环的发展理念。在污染物治理上,走多污染物综合治理、污染物循环利用的一体化协同治理路线。这是一种新的环境治理理念和环境管理模式,将会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新活力,从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因为只有一体化、可循环的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才能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或零排放。
(二)如何实现技术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市场上环境治理技术众多,而国家与行业所发布的相关政策、制度,又不可能直接给企业指定某种具体的技术。与此同时,技术与环境问题都会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尝试总结出几条实现技术选择科学性的原则:
一是安全可靠原则。选用何种环保技术种类,首先考虑的是安全,与主生产设备能够保持100%同步运行效率是基本要求。因此,能否达到与主生产设备100%同步运行效率,是科学选择一项环保技术的第*原则。
二是“不折腾”原则。从技术本身发展空间考虑,随着各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再趋严,排放标准一升再升,对污染物种类限制性指标也呈增加趋势。对此,企业需要立足自身污染物特点与绿色发展规划从长计议、慎重决策,坚持走可循环的污染物一体化协同治理路线是企业避免“折腾”的可选方法之一。
三是低成本原则。一项环保技术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是企业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面对具体的污染物质治理时,企业首要考虑的是一项环保技术的治理效果,但当市场形势不好或企业处于亏损边缘时,一项环保技术的建设与运行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环保技术具有前瞻性、实现安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能否选择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少的环保技术,是考验一家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与团队管理素质高低的试金石。
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绝不会走回头路,环保政策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务实。企业只有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念作为环保工作、企业绿色化发展的立足点,遵循自然法则,走绿色清洁化生产之路,遵循科学性原则,建立科学的技术评价与遴选制度,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先进环保技术,才能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或零排放。只有用循环经济治污理念建构起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多种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体化协同解决,让污染物质转化为新的生产物质,让环境更美好,才能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化,使百姓身心健康利益*大化,从而,*终使社会环境收益*大化。唯有如此,企业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健康发展、持续获利的战略目标。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银河优越会环保”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jinbeidou.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及时删除内容。